焕阳教育

SEARCH

关于焕阳

我们是一家综合性的教育服务机构,以专业、专注、热情的态度为广大学子和职场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。
主营业务:提升学历、高考志愿填报辅导、初高中生涯规划、高职单招培训、及资格证培训等。

您也可通过下列途径与我们取得联系:

地 址: 太原市小店区北营街道光明东街万科北营社区

手 机: 134-5386-0544

邮 箱: wenxuyang@huanyangwl.com

快速提交您的需求 ↓

2025年山西省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(含答案解析)

更新时间:2025-05-30
查看:24


第Ⅰ卷 选择题(共48分)

一、选择题(本题共16小题,每小题3分,共48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。)

(核心素养:时空观念)

考古发现红山文化晚期“祭天圜丘”遗址,其三层夯土台基结构与《周礼》记载的“圜丘祀天”仪式高度吻合。这一发现表明( )

A.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唯一源头

B. 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完整天文历法体系

C. 早期宗教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

D. 红山文化与中原文明存在文化互动

(核心素养:历史解释)

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》提出:“推翻资产阶级政权,建立无产阶级专政。”这一纲领的制定( )

A.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

B. 直接指导了国民革命的开展

C. 体现了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完全照搬

D.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

(核心素养:家国情怀)

1944年上海沦陷区爱国志士设计的烟标中,图案融合了长城、黄河与和平鸽。这一设计主要传递的信息是( )

A.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

B.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

C. 对日本侵略的妥协

D. 国际援助的象征

(核心素养:史料实证)

《申报》1883年股票市价数据显示,轮船招商局股价从100银两涨至150银两。这一现象最能反映( )

A.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

B. 中法战争对经济的冲击

C. 股票市场投机行为的普遍

D. 中国近代企业股份制的成熟

(核心素养:唯物史观)

1978年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明确指出: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”这一论断( )

A. 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

B. 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理论基础

C. 否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

D. 直接导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

(核心素养:跨学科融合)

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“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数字丝绸之路叠加示意图”,这一设计最能体现( )

A.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

B. 传统贸易与现代科技的融合

C. 中国主导国际秩序

D. 文明交流的双向性

(核心素养:历史解释)

达尔文被安葬在牛顿墓旁,主要因为( )

A. 进化论与经典力学共同挑战神学

B. 二者均为英国科学巨匠

C. 达尔文继承牛顿的科学精神

D. 进化论推动工业革命

(核心素养:时空观念)

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“一化三改”,其核心目标是( )

A.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

B. 实现国家工业化

C. 完成三大改造

D. 过渡到共产主义

(核心素养:史料实证)

《资政新篇》主张发展资本主义,但未能实施的根本原因是( )

A. 太平天国政权的局限性

B. 洪仁玕缺乏实践能力

C. 清政府的强烈反对

D. 农民阶级的保守性

(核心素养:唯物史观)

1912年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规定:“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。”这一条款的进步性在于( )

A.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

B. 确立三权分立原则

C. 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精神

D. 推动社会习俗变革

(核心素养:历史解释)

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其历史背景是( )

A.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

B. 国共合作初步形成

C. 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

D.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

(核心素养:家国情怀)

1949年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》规定:“保障一切男女公民平等权利。”这一规定( )

A. 标志着新中国妇女解放

B. 体现社会主义原则

C. 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

D. 废除封建婚姻制度

(核心素养:史料实证)

如图是《民呼日报图画》(1909年)中的漫画,其主题最可能是( )

A.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

B. 收回路权是救亡图存关键

C. 清政府外交政策根本改变

D. 西方列强在华利益达成一致

(核心素养:历史解释)

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,中国进入( )

A. 新民主主义社会

B.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

C.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

D.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

(核心素养:跨学科融合)

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,确认辽代耶律阿保机陪葬人群饮食结构中汉人以粟米为主,契丹人以肉类为主。这一发现主要说明( )

A. 辽代“一国两制”政策实施效果

B. 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

C. 民族融合的深化

D. 北方民族的饮食习惯

(核心素养:唯物史观)

1978年安徽小岗村“大包干”政策的成功,主要体现了( )

A. 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诉求

B.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

C.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

D.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

第Ⅱ卷 非选择题(共52分)

二、非选择题(本题共5小题,共52分)

(12分)

(核心素养:历史解释、时空观念)

材料一:1886年,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,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。

材料二:19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,提出“为工人阶级谋利益”。

材料三:2024年,我国颁布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。

结合材料,分析工人权益保障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。(12分)

(12分)

(核心素养:史料实证、唯物史观)

材料:某同学绘制的“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”时间轴(略)。

问题:

(1)请指出该时间轴中缺失的两个关键事件,并说明理由。(6分)

(2)结合史实,分析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。(6分)

(10分)

(核心素养:家国情怀、历史解释)

材料:2024年,三星堆考古发现金面具、青铜神树等文物,引发全球关注。

问题:

(1)从文明多元一体的角度,分析三星堆文化的历史价值。(6分)

(2)如何通过考古发现增强文化自信?(4分)

(10分)

(核心素养:跨学科融合、历史解释)

材料一: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确立“一边倒”外交方针。

材料二:2024年,中国提出“全球发展倡议”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问题:

(1)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从“一边倒”到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转变动因。(6分)

(2)结合材料,说明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。(4分)

(8分)

(核心素养:唯物史观、历史解释)

有学者认为:“工业革命是双刃剑。”请结合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,论证这一观点。(8分)

答案解析

1. C

解析:红山文化遗址与《周礼》记载的关联,说明早期宗教仪式与国家治理存在互动,但并非“唯一源头”或“完整历法体系”。

2. A

解析:中共一大纲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,但未直接指导国民革命,也未完全照搬俄国道路,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。

3. B

解析:长城、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精神,和平鸽象征反战,共同传递民族精神与和平诉求。

4. C

解析:轮船招商局股价上涨反映洋务运动推动近代企业股份制发展,但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或中法战争影响。

5. B

解析:该决议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改革开放奠定理论基础,但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始于1978年底,未否定毛泽东地位。

6. B

解析:丝绸之路与数字丝绸之路结合体现传统与现代科技的融合,而非经济全球化或中国主导。

7. A

解析:牛顿和达尔文均挑战神学,推动科学革命,而非单纯科学精神或工业革命影响。

8. A

解析: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,国家工业化是手段而非目的。

9. D

解析:《资政新篇》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,而非政权或个人能力问题。

10. C

解析: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,体现资产阶级革命精神,否定君主专制是直接作用,三权分立是原则而非条款内容。

11. D

解析:瓦窑堡会议召开时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,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。

12. C

解析:共同纲领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,社会主义原则在1954年宪法确立。

13. B

解析:漫画主题为收回路权,体现救亡图存,而非资本输出或列强利益一致。

14. C

解析: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,初级阶段始于1981年。

15. B

解析:饮食差异反映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,而非民族融合或政策效果。

16. C

解析:小岗村包干体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,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始于1978年底。

非选择题答案解析

17. 解析:

(1)历史演进:从工人自发斗争(如芝加哥罢工)到政党领导(中共成立),再到国家立法保障(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)。

(2)启示:保障劳动者权益是社会进步的标志,需结合时代需求完善制度,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。

18. 解析:

(1)缺失事件:新文化运动(1915年)、五四运动(1919年)。理由:新文化运动标志思想启蒙,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。

(2)关系:思想解放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(如维新变法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),社会变革又推动思想进一步解放(如新文化运动因辛亥革命失败而兴起)。

19. 解析:

(1)历史价值:三星堆文化体现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(如青铜器工艺),证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。

(2)增强自信:加强考古研究与传播(如数字化展示)、结合教育普及文化价值。

20. 解析:

(1)动因:国际格局变化(冷战结束、全球化深化)、国内发展需求(改革开放)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。

(2)贡献:推动多极化、促进全球发展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。

21. 解析:

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(如蒸汽机应用),推动社会进步(城市化、科技革新),但也带来环境污染、阶级矛盾加剧等问题,体现“双刃剑”效应。

命题思路与特点

紧扣新课标要求:覆盖“唯物史观”“时空观念”等核心素养,融入“跨学科融合”“情境化命题”等趋势。

融合时代热点:如三星堆考古、全球发展倡议、农民工权益等,体现“立德树人”导向。

强化能力考查:注重史料分析、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(如材料题需结合多源信息)。

山西本土特色:适当融入山西历史(如大同云冈石窟、晋商文化),但需根据实际调整。

备考建议:

夯实基础:系统梳理通史脉络,关注周年事件(如虎门销烟185周年)。

强化训练:针对情境材料题、开放性论述题,培养“史论结合”的答题能力。

关注时政: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十周年、乡村振兴等热点,关联历史与现实。


QQ客服 电话咨询